1. 运营期工艺流程
风电场工艺流程图如下:
图4-1 运营期工艺流程
风机叶片在风力带动下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在齿轮箱和发电机作用下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发电机出口电压为1.14kV。每台风电机组通过一台箱式变压器,将机端1.14kV电压升至35kV并接入35kV集电线路,经35kV集电线路送至220kV升压站,其中35kV集电线路不在本次评价范围内。
风电机组运行过程产生噪声,设备维护产生废润滑油、油桶、含油抹布及手套、箱变事故状态下产生的废油;220kV升压站运营期产生值守人员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废铅蓄电池、主变事故状态下产生的废变压器油。
2. 生态环境影响
2.1永久占地生态影响分析
本工程永久占地范围主要包括风机和箱变基础占地、升压站占地,永久占面积为30942.1m2。永久占地现状为一般农用地、其他林地、沟渠等。选址区域内基本为农作物和人工栽培植物等,在调查区域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及珍稀濒危植物。地表植被主要为常见物种,如槐树、白蜡、榆树等,植被损失引起的生态功能损失很小,因此本项目建成后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会造成明显的不利影响。
2.2运行期对鸟类的影响分析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风电建设对鸟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鸟撞事件:风机可能发生鸟撞事件。
b.风电建成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造成鸟类觅食地减少。
c.风电建设后,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地产生变化。
d.风机叶轮的转动会产生噪声,会对鸟类低飞起到驱赶和惊扰效应。
本评价主要从项目建设对鸟类迁徙影响、撞击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1)对鸟类迁徙的影响
本项目运行期可能对周边区域的鸟类迁徙产生影响,鸟类的迁徙是指鸟类中的某些种类,每年春季和秋季,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这些具有迁徙行为的鸟种即为候鸟,或称迁徙鸟。候鸟的迁徙具有一定的时期性、方向性、路线性和地域性。鸟类的迁徙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周期性地发生,大多发生在南北半球之间,少数在东西方向之间。人们按鸟类迁徙活动的有无把鸟类分为候鸟和留鸟。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徙,如麻雀、喜鹊等。候鸟中夏季飞来繁殖、冬季南去的鸟类被称为夏候鸟,如家燕、杜鹃等;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为冬候鸟,如某些野鸭、大雁等。迁徙鸟类的停留时间因种类不同也是由短到长,各不相同。
通常留鸟都能逐步习惯和适应新的、不是特别大的环境变化。夏候鸟由于居留的时间较长,也会产生一些类似的习惯性,只是它们在初到、未适应之前较易受到不利影响。冬候鸟、旅鸟等迁徙鸟类则不然,由于只是路过或者仅作短暂停歇,它们不可能对这些设施有足够的适应时间。因此,风机对留鸟、夏候鸟的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冬候鸟、旅鸟等迁徙候鸟。
根据我国鸟类迁徙的历史资料研究表明,我国鸟类的迁徙有八大“通道”。这八大“通道”之间有着一些相互重叠、交叉的现象,实际上每个“通道”中包含着不同种或同一种不同家族、群体的许许多多大致平行或交错的、复杂的迁徙路线。天津属于东亚至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的重要中途停歇地,是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的一小部分。天津市共有四个候鸟迁徙保护区,分别为宁河区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滨海新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静海区团泊湿地自然保护区。
风电建设会造成影响的主要以鹤形目、鸻形目、鹳形目、鹈形目等飞行高度较高且具有迁徙习性的鸟类为主。从项目周边鸟类栖息地类型及其与周边区域的对比来看,本项目东北侧约9km处为团泊湖鸟类自然保护区。项目周边主要以村庄和农田为主,生境较为单一、自然水体较少且存在强烈人类活动干扰,因此项目周边区域显然对候鸟吸引力较低。尽管区域整体位置处于鸟类迁徙路线上,但具体到小尺度区域来看,迁徙经过的旅鸟在途径该区域时,会优先选择在团泊湖鸟类自然保护区等湿地生境中进行中转休息,而迁徙而来的候鸟也会优先选择上述河流湿地生境栖息。此外,项目占地范围较小,且鸟类本身有躲避障碍物的本领,一般会在远离障碍物100~200m的安全距离外活动,因此预计本项目风电机组运行不会对鸟类迁徙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2)对鸟类撞击
风力发电机对鸟类的影响还表现在鸟类撞击。运营期风机运行时存在鸟类飞行碰撞风机叶片或机塔而伤亡的可能,将直接影响鸟类在风电场范围内的栖息和觅食。但本项目风机转速较低,风机间距较稀疏,且无障碍物, 阻隔,一般认为足够让鸟类穿越,预计风电机组对鸟类的飞行产生的影响较小。
本项目调查区域人类活动程度较强,因此鸟类现状调查期间监测到的鸟类主要以喜鹊、麻雀和山斑鸠等林栖型鸣禽为主,这些常见的鸟大都体型较小,飞行灵活,飞行高, 度较低,且以留鸟为主,大多不具迁徙习性,加之风机等障碍物目标明显,这些鸟很容易看清而避开,所以其发生碰撞, 风机的机率也很低。因此,调查区域内鸟类与风力机碰撞的机率极小。
(3)对鸟类栖息和觅食的影响
风机在运转过程中会产生来自发动机、齿轮箱发出的机械噪声和旋转叶片切割空气所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由于大多数鸟类对噪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该噪声环境下,大多数鸟类会选择回避和减少活动范围。因此,风机运行将直接对风电场鸟类栖息和觅食产生影响。本项目占地范围较小,选址处离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较远,鸟类较少,不在高密度鸟类活动区域范围内,不在大型水禽、猛禽等濒危保护物种的活动区域,且项目在设备选取时选用的是低噪声设备,因此预计风电场风机运行对鸟类影响较小。
2.3运行期景观影响分析
本项目选址区域位于平原地区,现状景观为乡村景观,主要由一般农用地、林地、沟渠、坑塘及零散分布的村庄构成,地势起伏较小。本项目共建设15台风电机组,建成后将构成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为选址区域增加新的景观元素。这种景观具有群体性、可观赏性,可以反映人与自然结合的完美性,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废气
运营期风电场工作是风能利用的过程,是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工艺过程不产生废气。
4. 废水
升压站运行期不产生工艺废水,废水主要为值守人员盥洗、冲厕等日常生活排污水,生活污水产生量约0.34m3/d(约124.1 m3/a),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BOD5、SS等。生活污水经站内化粪池沉淀处理后,委托相关单位定期清掏处理,不外排,不会对周围水环境造成明显不利影响。
5. 噪声
5.1主要噪声源情况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风力发电机、升压站内主变,其噪声源及治理情况见下表。
表4-2 本项目噪声源情况
序号 |
噪声源 |
噪声源强
dB(A) |
数量
(台/套) |
位置 |
治理措施 |
|
风力发电机组 |
104* |
15 |
风电场分布 |
选用低噪声设备,同时经常对风机进行维护和检修,使其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避免及其运转不正常时噪声值增高。 |
2 |
主变压器 |
65 |
3 |
升压站 |
选用低噪声设备,底部加装弹性防振支架或刚性弹簧或橡皮垫进行减振 |
注:参考《风电机组噪声预测》[D](徐婧,浙江大学,2012),风电机组的声功率级在98~104dB(A)之间,本项目单个风电机组噪声源强按104dB(A)计。
5.2噪声预测
根据HJ2.4-20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结合本项目声源的噪声排放特点,选择点声源预测模式,来模拟预测声源排放噪声随距离衰减变化的规律。具体预测模式如下:
①基本公式
Lp(r)=LW+Dc-(Adiv+Aatm+Agr+Abar+Amisc)
式中:Lp(r) ——预测点处声压级,dB;
LW ——由点声源产生的声功率级(A计权或倍频带),dB;
Dc ——指向性校正,它描述点声源的等效连续声压级与产生声功率级LW的全向点声源在规定方向的声级的偏差程度,dB;
Adiv ——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dB;
Aatm ——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dB;
Adiv ——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dB;
Abar ——障碍物屏障引起的衰减,dB;
Amisc ——其他多方面效应引起的衰减,dB;
Adiv=20lg(r/r0)
式中:r —— 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
r0 ——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取r0=1m。
②多个点源在预测点产生的总等效声级LA(r)采用以下计算公式:
式中:LA(r)—距声源r 处的A 声级,dB(A);
LPi(r)—预测点(r)处,第i 倍频带声压级,dB;
Li—第i 倍频带的A 计权网络修正值,dB;
n—噪声源数。
③只考虑几何发散衰减时,可按下式计算:
LA(r)=LA(r0)-Adiv
式中:LA(r)—距声源r 处的A 声级,dB(A);
LA(r0)—参考位置r0 处的A 声级,dB(A);
Adiv—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dB。
④无指向性点声源几何发散衰减公式:
Lp(r)=Lp(r0)-20lg(r/r0)
式中:Lp(r) ——预测点处声压级,dB(A);
Lp(r0) ——参考位置r0处的声压级,dB(A);
r —— 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m;
r0 ——参考位置距声源的距离,m,取r0=1m。
⑤如果声源处于自由声场,则可以等效为如下公式:
式中:LA(r)—距声源r 处的A 声级,dB(A);
LAW—点声源A 计权声功率级,dB;
r—预测点距声源的距离。
⑥噪声贡献值计算公式:
式中: Leqg——建设项目声源在预测点产生的噪声贡献值,dB;
T ——用于计算等效声级的时间,s;
N ——室外声源个数;
ti ——在 T 时间内 i 声源工作时间,s;
M ——等效室外声源个数;
tj——在 T 时间内 j 声源工作时间,s。
5.3风力发电机组噪声影响
风力发电机的噪声是源于叶片扫风产生的空气动力噪声和机组内部机械运转产生机械噪声,与风力发电机的机型及塔架设计有关。本项目风电机拟选用隔音防震型,变速齿轮箱为减噪型,叶片用减速叶片等,同时风机风轮转速较低,产生的噪声较小。根据风电场各风力发电机组点位分布,相邻的风电机组间距最近约560m,所有风机均为户外点声源,同时相邻两台风机之间最近距离较大,其贡献值很小,不考虑机组运行噪声的叠加影响。每台风机声源离地面高度按其叶片扫到的最低高度计,风电机组的声功率级为104dB(A),利用噪声评价预测软件EIAProN,以地面1.2m高度的噪声贡献值进行预测,并绘制了噪声等声级线图,如下图所示:
图4-2 风电场地面1.2m高度噪声等声级线图
由预测可知,风电场地面1.2m高度处风机噪声最大贡献值约66.6dB(A)。
根据《天津市声环境功能区划(2022年修订版)》(津环气候〔2022﹞93号),本项目风机所在区域未明确其声环境功能区;参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及《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中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的原则,村民居住区执行1类声环境功能区。因此本项目风电场周边村庄执行1类声环境功能区。
经预测,风电机组投运后,风电机组周边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1类区昼间噪声达标距离约70m、夜间噪声达标距离约300m。经现场踏勘,本项目各风电机组周边300m范围内均无声环境保护目标,因此风电机组运行噪声不会对周边村庄声环境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运营期建设单位应加强风机日常维护和检修,确保风机运行正常,减少设备异常运转产生的噪声影响。
5.4升压站厂界噪声分析
本项目升压站产噪设备主要为主变压器,采用户外式布置,噪声以中低频为主,噪声源强约为65dB(A)。
表 4-3 噪声源强调查清单——室外声源
序号 |
声源
名称 |
空间相对位置/m |
声源源强 |
声源控制措施 |
运行时段 |
X |
Y |
Z |
声压级/dB(A) |
距声源距离/m |
1 |
1#主变 |
28 |
55 |
2 |
65 |
1 |
选用低噪声设备,采取减震措施 |
24h |
2 |
2#主变 |
44 |
55 |
2 |
65 |
1 |
24h |
3 |
3#主变 |
58 |
55 |
2 |
65 |
1 |
24h |
注:以升压站西南角为坐标原点,以其东西向为X轴,南北向为Y轴,高度为Z轴。
采用HJ2.4-202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中室外噪声源距离衰减模式进行预测,结果如下:
表4-4 升压站场界噪声预测结果
预测点位 |
贡献值(dB(A)) |
标准限值(dB(A)) |
|
东场界 |
31 |
昼间55
夜间45 |
达标 |
南场界 |
33 |
达标 |
西场界 |
34 |
达标 |
北场界 |
30 |
达标 |
由上表预测可知,运行期升压站厂界的噪声贡献值均低于《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限值,且升压站周边200m范围内无声环境敏感目标,因此本项目升压站对周边声环境质量影响较小。
6. 固废影响
6.1固体废物产生情况
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危险废物,其中危险废物包括废铅蓄电池、废变压器油、废润滑油、含油抹布和手套。具体产生情况如下:
(1)危险废物:
①废润滑油、废油桶、废含油抹布和手套:风电机组齿轮箱日常开展维护,每年检修一次,检修过程中会有废润滑油、废油桶、废含油抹布和手套产生,产生量分别为7.5t/a(单台风机一次更换量约0.5t,本项目共15台风机,因此废润滑油的最大更换量为7.5t)、0.5t/a、0.1t/a,统一收集暂存于升压站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外运处置。
②废铅蓄电池:本项目升压站直流系统需安装2组400Ah蓄电池,采用免维护型蓄电池,使用寿命约10年,则废铅酸蓄电池产生总量约为5.4t/10年。更换下来的废铅蓄电池暂存于升压站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定期运输、处置。
(2)生活垃圾:升压站定员10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照每人0.5kg/d计,则本项目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kg/d(1.825t/a),生活垃圾分类袋装,委托城管委定期清运。
6.2危险废物基本情况
本项目危险废物产生情况见下表。
表4-5 本项目固体废物产量及类别
序号 |
危险废物名称 |
产生工序 |
危险废物类别及代码 |
产生量 |
形态 |
主要
成分 |
有害
成分 |
产废周期 |
危险特性 |
处置措施 |
1 |
废润滑油 |
风机检修保养 |
HW08
900-220-08 |
7.5t/a |
液态 |
润滑油 |
润滑油 |
每年一次 |
T,I |
交有资质单位处理 |
2 |
废油桶 |
HW08
900-249-08 |
0.5t/a |
固态 |
油 |
油 |
每年一次 |
T,I |
3 |
废含油抹布和手套 |
HW49
900-041-09 |
0.1t/a |
液态 |
油 |
油 |
每年一次 |
T/In |
4 |
废铅蓄电池 |
电池更换 |
HW31
900-052-31 |
5.4t/
10a |
固态 |
铅 |
铅 |
8年一次 |
T,C |
5 |
废变压器油 |
事故或维修时 |
HW08
900-220-08 |
最大50t/次 |
液态 |
矿物油 |
矿物油 |
事故或维修时 |
T,I |
6.3危险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6.3.1危险废物暂存场所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升压站内设有1处危险废物暂存间,面积约62.32m2,位于升压站东北侧。根据相关要求,危废暂存间内应配备有消防器材等应急设施设备,危废暂存间还应做好防风、防晒、防雨、防漏、防渗、防腐等措施,防止液态危险废物泄漏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内部做好分区并设置间隔。
正常情况下,箱变及升压站主变没有废油排放。箱变及升压站主变在事故状态下产生的废油分别排入集油池、事故油池。集油池、事故油池容量应符合《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设计防火标准》(GB50229-2019)中“户外单台油量1000kg以上的电气设备,应设置贮油或挡油设施,其容量宜按设备油量的20%设计,并能将事故油排至总事故贮油池,总事故贮油池的容量应按其接入油量的最大的一台设备确定”的要求。本项目风电场单个箱变油量约3t,升压站单台主变油量约50t,变压器油密度为0.895t/m 3,经计算,箱变内变压器油容量约3.35m 3、主变内变压器油容量约55.86m 3,箱变下方集油池容量为10m 3,升压站事故油池容积为60m 3,因此集油池、事故油池容积能满足接入油量的最大一台设备的要求。集油池、事故油池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高抗渗等级的混凝土,可确保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相关防渗漏要求。废变压器油委托具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处置,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风电机组检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废润滑油、废油桶、废含油抹布和手套暂存于危废暂存间,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运输、处理。
综上,在采取严格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危险废物暂存场所不会造成不利环境影响。
表4-6 危险废物暂存场所(设施)基本情况表
序号 |
暂存场所名称 |
危险废物名称 |
危险废物类别 |
危险废物
代码 |
位置 |
占地
面积 |
暂存方式 |
暂存能力 |
暂存周期 |
1 |
危废暂存间 |
废润滑油 |
HW08 |
900-220-08 |
升压站东北侧 |
62.32m2 |
专用容器分区分类存放 |
30t |
1个月 |
2 |
废铅蓄电池 |
HW31 |
900-052-31 |
3 |
废油桶 |
HW08 |
900-249-08 |
4 |
废含油抹布和手套 |
HW49 |
900-041-49 |
6.3.2危险废物运输过程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危险废物从产生环节由工作人员使用专用封闭运输车辆运送到升压站危废暂存间内,运送过程中危险废物应按照《危险废物收集 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的相关要求进行包装,内部转运需填写《危险废物厂内转运记录表》,并且在转运结束后对路线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无危险废物散落或泄漏在运输线路上。若万一发生散落或泄漏,应及时对散落物进行收集、清理,避免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
运输路线尽量远离居民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防止运输过程中对环境敏感目标造成不利影响。
6.3.3危险废物委托处置的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处置单位应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具有收集、运输、贮存、处理处置及综合利用本项目危险废物的资质。
综上所述,本工程产生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去向合理,在确保管理和运输安全的情况下,可以避免二次污染的风险。不会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6.3.4危险废物环境管理要求
建设单位应对产生的危险废物从收集、暂存、运输、处置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的监管,各环节应严格执行《危险废物收集 贮存 运输技术规范》(HJ2025-2012)、《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中的相关要求。
(1)危险废物的收集作业要求
①应根据收集设备、转运车辆以及现场人员等实际情况确定相应作业区域,同时要设置作业界限标志和警示牌;
②作业区域内应设置危险废物收集专用通道和人员避险通道;
③收集时应配备必要的收集工具和包装物,以及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及应急装备;
④危险废物收集应填写记录表,并将记录表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重要档案妥善保存;
⑤收集结束后应清理和恢复收集作业区域,确保作业区域环境整洁安全。
(2)危险废物的暂存容器要求
①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盛装危险废物;
②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及材质要满足相应的强度要求;
③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完好无损;
④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材质和衬里要与危险废物相容(不相互反应);
⑤盛装危险废物的容器上必须粘贴符合相关标准的标签。
(3)危险废物暂存设施的运行与管理要求
①不得将不相容的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
②须做好危险废物管理台账,须注明危险废物的名称、源、数量、特性和包装容器的类别、入库日期、存放库位、废物出库日期及接收单位名称。危险废物的记录和货单在危险废物回取后应继续保留三年;
③必须定期对所暂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暂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4)危险废物转移要求
本项目危险废物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处置,危险废物在转移过程中,根据《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 公安部 交通运输部令 第23号)的有关规定,危险废物清运应建立转移联单,记录危险废物数量、废物属性、转移时间、去向等,保证项目产生的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有合理的处理、处置去向,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7. 环境风险
7.1环境风险识别
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 B,本项目涉及的危险物质包括箱变及主变内的变压器油、危废间内暂存的废润滑油。本项目风电场单个箱变油量约3t,升压站内单台主变油量约50t;危废间内暂存的废润滑油最大暂存量约7.5t。本项目涉及的危险物质概况见下表。
表4-7 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统计表
序号 |
物质名称 |
暂存位置 |
最大存储量q(t) |
临界量Q(t) |
q/Q值 |
1 |
废润滑油 |
危废暂存间 |
7.5 |
2500(油类物质) |
0.003 |
2 |
变压器油 |
箱变、主变、事故油池 |
195 |
2500(油类物质) |
0.078 |
合计 |
0.081 |
根据上表,本项目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1,因此,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
7.2环境风险分析
(1)泄漏
本项目变压器油和废润滑油泄漏后可能造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本项目废润滑油暂存在升压站内危废间,暂存过程中一旦包装容器破损会发生泄漏,因危废暂存间地面均已做防渗,因此泄漏的废润滑油不会下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当发生少量泄漏时,处理人员立即清理干净;当泄漏量较大时,用泵转移至备用桶内,废润滑油用砂土、吸附棉或其它惰性材料吸附处理,废吸附材料收集至专用密闭容器中,作为危险废物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因此在采取相应风险防范及应急措施的情况下,废润滑油在危废暂存间内发生泄漏预计不会流出危废间外,不会对室外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
废润滑油在场区内搬运过程中,因包装容器破损造成泄漏。废润滑油发生泄漏事故后,立即由现场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事故处理,人员佩戴口罩和手套,做好个人防护,迅速将包装袋倾斜,使破损处朝上,防止继续泄漏,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对泄漏物进行盛接、围堵、吸附、清理、除污等。对于少量泄漏物可用沙土进行吸附后收集;大量泄漏时,为避免泄漏物四处蔓延扩散,需要用沙土进行围堤堵截,然后使用必要的工具或设施将泄漏物收集到容器中,最后对区域残留物进行吸附清理,废吸附材料收集至专用密闭容器中,作为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2)火灾
废润滑油、废变压器油为可燃液体,遇明火能引起火灾。如果引起火灾,火灾事故次生、伴生灾害主要为产生的烟雾对周围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风电场每台风力发电机组内均安装火灾自动探测报警控制系统和自动灭火系统,实施防火和灭火自动保护,其中火灾自动探测报警控制系统报警信号与风电机组中心系统相连,传输至监控系统。发生火灾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报警,风机机舱内灭火器具同时喷射干粉,达到灭火效果,灭火过程产生的灭火废干粉经收集后作为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理。
升压站集中设置1套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配置沙箱及移动灭火器,在发生火灾时及时对周边人群进行疏散,采用灭火器和消防沙进行灭火。若火灾进一步蔓延,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报警,并上报区生态环境局,现场人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配合消防人员协助灭火,听从调遣,并在事故处理后配合区生态环境局开展监测,并按政府要求积极配合后期处置工作。
建设单位在建立完善的消防体系并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后,环境风险可防控。
8. 电磁环境
本项目风电机组配套箱式变压器电压等级为35kV,运行过程中电磁环境影响轻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24-2020)及《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100kV及以下输变电电磁辐射属于豁免范围。因此,本评价仅对220kV升压站电磁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价。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HJ24-2020),本项目拟建220kV升压站采用户外式布置,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本项目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通过类比监测的方式,预测本项目拟建220kV升压站运行期间站区外的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感应强度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相应限值要求。详见本项目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
|